据流体展,针对京津冀、东北等地的暴雨洪涝灾情,8月7日上午,国家防总、应急管理部等部门继续进行了视频会商调度。总的来看,全国降雨较前一阶段有所减弱,但松花江的拉林河等多条支流出现超保超警水位。
高强度暴雨对于城市水环境会带来哪些冲击?相关部门能够做哪些具体工作来抵御这些风险?暴雨过后的水环境恢复哪些地方仍需注意?本报记者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彬进行了专访。
陈彬
北京师范大学教授,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,入选北京市首批卓越青年人才计划。长期从事环境生态系统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,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、中欧国际合作重点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、863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等一系列项目。
中国环境报:根据中国气象局消息,刚刚过去的7月共有8次暴雨过程影响我国。高强度暴雨,对于城市水环境会带来哪些冲击?
陈彬: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极端降雨强度、频次增加,我国洪涝灾害发生次数显著增多。水利部《中国水旱灾害公报》统计,自2006年起,我国每年有100个县级以上城市遭受洪涝侵袭,大中型城市出现的“暴雨频发”且“逢雨必涝”现象愈演愈烈,逐渐成为我国一种常见的城市病。
当城市因降雨发生洪涝灾害时,将对城市水环境造成多方面的破坏,同时也会给城市水环境管理带来极大挑战。首先,洪水的冲击力会直接作用于城市水环境。洪灾会造成城市水土流失、河水外溢及河岸、湿地等水利设施的损毁,致使土地贫瘠,河流功能衰减、湖泊萎缩、耕地沙化,导致水资源浪费和破坏,吞噬城市水环境安全防线。
其次,并发的涝灾会继续侵蚀城市水环境。城市的用水和排水系统是紧密相关的,涝灾害发生时,城市排水系统会超负荷运行,导致排水不畅,会造成城市供排水网络的全面瘫痪。
另外,洪涝灾害均会引发城市水污染,造成病菌、寄生虫、工业废渣废液、化肥农药等污染物质在城市中扩散,污染城市河流、湖泊、湿地及地下水。
此外,城市洪涝灾害存在较强的跨系统、跨区域的外溢效应,一旦发生,冲击就不只局限于水环境,城市的大气环境、土壤环境及城市各行业都会受到并发影响。
中国环境报:在降水前和降水中,相关部门可以做哪些工作来抵御这些对水环境的冲击?
陈彬:城市洪涝灾害不止会影响城市水环境,还会带来环境污染、生态破坏、交通拥堵、救援阻滞、地下空间淹没等多重风险。因此这项应急工作需要城市中各个部门的统筹规划、多方配合,才能全面应对。
其中,气象部门需要实时监测气象情况,及时更新准确的暴雨预警信息,向有关单位及公众发出警示,并针对可能的暴雨事件,提前预测降雨量、持续时间和可能的影响范围,为其他部门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。
城市建设和交通部门需要及时发布交通阻塞信息,引导车辆绕行避让易涝区域和洪水道路,并采取措施确保交通疏导和紧急救援的畅通。
应急管理部门和紧急救援需要提前做好暴雨应急预案,组织演练,提高救援和应急处理能力。在暴雨期间,强化与水利、排水、市政、递路、消防等专业防汛抢险队伍建设,建立抢险队伍应急调动机制,及时启动应急响应,协同做好防汛抢险工作。
水务及生态环境部门需要加强排水设施的管理和运行,尽快打通“断头管”和河道阻水点,保障排水防涝通道通畅。及时清理堵塞物,防止排水设施失效。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管,防止暴雨时污水泄漏污染环境。
媒体和宣传部门需要向公众传递暴雨预警信息和应对指南,引导市民做好应对措施,可通过手机APP、微信小程序等应用向公众发布实时预测、预警数据。同时,实时收集受灾区照片、地理位置、受灾人群信息等,及时更新调整应急救灾方案。
但从根本上,还是需要提升城市洪涝韧性,通过预防、减轻、应对和恢复等措施,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,并在灾后能够迅速回归到正常的运转状态。主要措施包括:全面厘清城市供、排、净系统问题,健全城市洪涝防御工程,提高环境生态应急管理能力;全周期地识别洪涝带来的系列风险,完善应急预案系统建立健全洪涝应急预案,构建城市洪涝风险传递网络,加强洪涝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;通过搭建应急救援队伍信息化管理平台,制定市场化应急救援费用补偿办法。
中国环境报:暴雨退去,水环境逐渐恢复。在此阶段,从城市水环境管理方面看哪些地方仍需注意?
陈彬:在暴雨后城市水环境往往处于脆弱状态,此时应该及时修复受损水利设施,开展持续的水质监测,逐步恢复城市水体、植被和生态系统。更重要的是,要全面从各方面提升城市水环境,以增强城市抵御未来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韧性。
第一,需开展供排水系统恢复工作。在暴雨期间,城市基础建筑可能受到破坏,城市排水系统可能面临过载。在暴雨退去后,要全方位辨识城市河道水系、排水管网等城市供水及排水系统网络在城市用、排、蓄、调等主要过程易失效节点,展开全面修复工作。
第二,需开展水质监测工作。全面覆盖氨、氮、磷、重金属、难降解有机物等多种污染物,明确其在雨水、地面、排水管网、河流湖泊及地下水中的转移过程,持续进行水质监测,及时发现和评估水体的污染情况,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。
第三,需开展水体及绿地修复工作。针对受到暴雨冲击的水体,如湖泊、河流和水库,需要进行适时的修复工作。清理淤泥、修复岸线,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。在暴雨退去后,需要积极修复城市绿地,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,以减缓未来城市洪涝和提高城市的水文循环能力。
第四,需开展全区位生态恢复工作。城市洪涝可能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。为了增强城市水环境的韧性,在暴雨退去后,需要加强对城市周边生态系统的恢复,以提供更好的自然防御能力和水体净化能力。
来源:中国环境